首页 | 部门新闻 | 单位简介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领导讲话 | 政策法规 | 调研动态
首页部门新闻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鼓楼区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线上选树展示活动

2020-07-01 10:44 访问次数: 字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由南京市妇联主办、鼓楼区妇联承办,联合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科协、区教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共同开展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选树活动,拉开第二届“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系列活动序幕。此次红色系列活动由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选树活动和暑期红色打卡活动两大部分组成。

鼓楼区红色资源丰富,渡江胜利纪念馆、颐和路民国主题文化展馆区、宝船公园、阅江楼、静海寺、张天闻陈列馆、拉贝故居、赛珍珠故居、南京国防园、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等等,这一处处的红色文化基地无不体现着区域红色文化底蕴。为了更好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鼓楼区妇联每年都构建2条红色线路,去年是“爱鼓楼”“爱南京”两条线路;今年又开辟了“家系列”“国系列”两条线路,“家系列”主要由颐和路社区将军馆、鲁迅园社区鲁迅园、丁山社区红色记忆电影文化陈列馆组成。通过对社区展馆的研学,更加热爱家门口的文化。“国系列”主要由静海寺、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下关历史文化陈列馆组成。通过回顾百年沧桑的中国近代史,重温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展望更加美好的发展未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1处巾帼志愿讲解基地。为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此次通过举办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选树活动,从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女性专业讲解员中选拔出巾帼专业讲解员;从辖区高等院校、中小学、党政团体、党校、展览馆等处选出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从而组建一支由53人组成的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队伍。

市区联动,举办了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选树线上展示活动,通过优秀巾帼志愿讲解员的示范讲解,带领大家感悟红色文化。活动由四块组成:1.红色社区展馆展演会。用微情景剧形式,通过将军馆、家风家训馆、丁山红色电影馆、王卫平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四个红色社区展馆讲解员(王星云、蔡琳琳、周琴、闫秋宇)的精彩讲解,展现鼓楼区红色社区展馆的红色文化特色。2.红色志愿讲解员经验会。由红色志愿讲解员代表,一名大队辅导员,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彭洁莉老师,讲述在带领学生们进行红色打卡活动中的感悟,分享在担任红色志愿讲解员时的工作经验,帮助现场其他红色志愿讲解员顺利开展工作。3.小小红色讲解员分享会。通过去年红色打卡活动,一批小小红色讲解员在成长。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朱诗琪、闻卓然同学讲述今年感人的抗疫故事,激起大家对抗疫巾帼英雄的敬畏之情,弘扬时代精神。4.红色巾帼故事会。一是由渡江胜利纪念馆的讲解员代表杨卉卉讲述渡江战役中的红色巾帼英雄故事,二是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讲解科(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讲解员代表示范讲解雨花巾帼英雄故事。三是栖霞区十月村毛主席塑像景观公园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通过专业讲解员示范讲解,为培养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员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讲解员讲解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鼓楼区的红色故事、鼓楼区抗疫故事、致敬鼓楼区的奋斗者。活动号召巾帼志愿讲解员要做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红色文化的模范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

鼓楼区将进一步体系化构建并用活红色资源,重点围绕“一书、一剧、一批场馆、一系列路线、一批品牌、一场红色地图打卡活动”,推进鼓楼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标准和内涵。一书,即开展《红色故事汇》编写工作,讲好鼓楼红色文化故事;一剧,把鼓楼红色展馆文化以情景剧形式搬上舞台;一批展馆,社区红色展馆成为凝聚居民共识的场所,打造红色文化新亮点;一系列路线,每年设计推出2条红色精品路线,串联起区域内的红色地标;一批品牌,将逐步选树优秀红色文化巾帼讲解员等,以点带面整体推动鼓楼红色文化品牌出新品、出精品。一场红色地图打卡活动。以“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革命记忆”为主题,通过参观体验、走访调查、研学旅行等方式,组织广大青少年、妇女、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寻访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居民群众不忘过去,亲身体验城市发展成就。

区妇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赋予红色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助力构建鼓楼红色文化体系。通过组建红色巾帼志愿讲解团等方式,把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讲述好,让社区居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触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5 www.njgl.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南京市鼓楼区妇联 苏ICP备2020065778号
推荐使用IE6.0,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浏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